第(2/3)页 “贞观券如今已是奇货可居,价格稳中有升,求购者络绎不绝!” “此皆因陛下天威浩荡,朝廷信誉卓著,方能令万民归心,商贾景从啊!” 他这番话,充满了歌功颂德的意味,将贞观券的升值完全归功于李世民的威望和朝廷的信用。 果然,李世民听完,脸上虽努力维持着平静,但眼角眉梢那抹得意之色却难以完全掩饰。 他轻轻捋了捋胡须,语气显得颇为自谦,然而那自谦之下,是几乎要满溢出来的自得。 “唐卿此言,朕心甚慰。然则,为君者,当以慎独为本,以信立于天下。” “百姓信朝廷,乃是朝廷之福,亦是朕之责任。朕必当更加勤勉,不负万民所托。” 他嘴上说着要谨慎,但那话语间流露出的,分明是对自身威望的绝对自信。 殿内不少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,如长孙无忌、房玄龄等,皆垂首不语,心中自是明了陛下此刻的心境。 唐俭见龙颜大悦,趁热打铁道。 “陛下,既然贞观券如此得民心,显我大唐国力昌隆,威信足以覆盖四海。” “如今国库虽因前番备边、赈灾稍显紧张,然高句丽之事亦需未雨绸缪。” “臣斗胆建言,不若借此良机,再次发行新债券,数额……或可定为二百万贯,期限定为五年。” “以五年之期,分摊压力,届时国库丰盈,偿还必无虞。且新农具推行天下,数年后粮食增产,赋税必增,还款更是易如反掌!” 此言一出,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。 二百万贯,这数额远超之前的五十万贯。 高士廉出列附和。 “唐尚书所言极是!陛下威望正隆,民心可用。五年期长,足以周转。” “新农具之利,三五年内必见大效,国库收入增长可期。此时发行新债,正当其时!” 连一向持重的房玄龄,沉吟片刻后,也缓缓开口。 “若确能保证偿还,发行新债以应国用,亦是一策。陛下威信,足以担当。” 他们都看到了贞观券近期的强势,也深信新农具带来的农业增长将是未来的保障。 更重要的是,他们都感受到了皇帝那几乎不加掩饰的、对于自身威望能够驾驭这一切的自信。 在这种氛围下,提出反对意见,似乎有些不识时务。 长孙无忌心中念头飞转。 二百万贯……数目确实不小。 然则,陛下威望正盛,民心依附,前次五十万贯债券轻易集齐。 此番虽数额倍增,但分五年偿还,以朝廷岁入及未来田亩增产之预期,偿付并非难事。 更关键者,此举可向天下彰显陛下与朝廷一言九鼎之信,稳固邦本。 于公于私,此事皆宜促成。 他微微颔首,表示可行,更深层的心思则是借此进一步绑定朝野对朝廷的认同。 这对于未来的权力平稳过渡亦是有利无害。 房玄龄抚须沉吟,他思虑更为周详。 唐俭与高士廉所奏,不无道理。 国库近年支用颇巨,高句丽之役确需早备粮秣军资。 新债券以五年为期,周期拉长,可缓解眼下压力。 观前次债券风波,虽因战事流言而起,然农具推广一举便重拾信心,足见朝廷根基之稳,民心之向。 只要后续战事不长期糜烂,农政持续得力,二百万贯,朝廷信誉足以担当。。 他权衡利弊,认为风险可控,遂亦缓缓点头表示附议。 武将班列中的李积,眼神则是亮了起来。 他想到的更多是军事上的可能。 二百万贯!若真能顺利筹措,何止用于高句丽一隅?西突厥近来虽表面臣服,然其心难测,西域商路时受骚扰。 北边薛延陀亦在蠢蠢欲动。 有了这笔钱粮,便可同时加强西线、北线边军武备。 甚至筹划开春后,伺机西进震慑诸胡,或北伐敲打薛延陀,令其不敢妄动,巩固北疆安宁。 届时,大唐兵锋所指,四方慑服,方显真正天朝气象!。 在他看来,朝廷既有此信誉能轻易聚财,正该用于开拓疆土,扬威域外,方不负这贞观盛世。 李世民听着众臣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声,心中那股掌控一切的满足感愈发充盈。 第(2/3)页